當心“互聯網思維”濫市
最近互聯網圈內刮起創(chuàng)業(yè)風,言必稱“互聯網思維”。說是“但凡在互聯網公司混過幾年的人,都在跟VC喝咖啡”。雖然京東劉強東說當下“傻錢很多”,但光這一點還不足以掛起大風,更關鍵的原因在于雷軍的那句關于互聯網思維的綱領性格言:“站在臺風口,豬都能飛起來”?;ヂ摼W人之所以把這句話奉為圭臬,是因為雷軍名下小米的示范效應,小米創(chuàng)業(yè)時間不長卻已經“估值超400萬美元”,雷軍的身家更是直逼馬云。既然都是互聯網公司混出來的,誰還不懂互聯網思維呢?
且慢,有幾個疑點。首先風口在哪兒?其次有了風口,風還不一定往這個風向吹;就算風口找到了,你也是那頭豬,可風不一定會來,“萬事俱備、只欠東風”的事情并不只發(fā)生在古代。在創(chuàng)業(yè)這條路上,我也算飽嘗失敗的過來人。早在大學便以前瞻性著稱,畢業(yè)兩年便開始創(chuàng)業(yè),早早地(2005年)站在了(三維互聯網的)風口上,比老虎和獅子(微軟VirtualEarth和谷歌GoogleEarth)都要早。誰知道風剛乍起(SecondLife興起短暫的三維互聯網熱),便很快消散。
不僅互聯網圈和IT業(yè)熱捧,傳統行業(yè)的企業(yè)家們也紛紛患上了互聯網思維“焦慮癥”。因為感受到互聯網的威脅,急吼吼地要開啟“互聯網思維”。
但是切忌病急亂投醫(yī),究竟什么是互聯網思維?熙熙攘攘,皆為利往。大佬們的“互聯網思維”,其實目的都在于為自己搖旗吶喊,這里面有多少是真的互聯網思維,有多少是假,天知道。
百度的業(yè)務方向是大數據,所以李彥宏說用互聯網思維把所有的傳統行業(yè)重新做一遍,是想用大數據挖掘一切、統領一切;騰訊的互聯網思維是用社交鏈接一切、阿里用電商、360用免費……引領“互聯網思維”的小米用什么呢,用手機嗎?
蘋果造iPhone,造iPad、iPod,造AppleWatch、AppleTV……但歸根結底,這些產品都是一個東西,只是屏幕大小的差異而已。蘋果的專注與小米的多元形成鮮明對比:小米不僅造手機,而且造路由器、電視,還造空氣凈化器,而且據推測很快會有汽車。還會造什么呢?我不知道,因為實在找不到這些東西的共同之處,貫穿所有這些產品的似乎只有一個線索——所謂的“互聯網思維”。被中國業(yè)界賦予“雷布斯”綽號的雷軍,似乎并不按喬布斯的套路出牌,雷布斯有雷布斯的套路。
比起蘋果,小米只有價格上的優(yōu)勢;而比起安卓陣營的其他競爭對手,小米連價格優(yōu)勢都不具備,是個可以被完全替代的產品。小米沒有創(chuàng)造出一條獨立于蘋果的新生態(tài)鏈,只是安卓生態(tài)鏈中的一份子。不光小米,眾多的安卓智能手機廠商,華為、三星、魅族、酷派、聯想…都是同等的一份子。他們之間的區(qū)別,體現在二次開發(fā)的操作界面、機身重量和材質等等次要因素上。其實華為尚有技術優(yōu)勢、聯想尚有制造優(yōu)勢,他們卻沒有主張自己獨特的互聯網思維。所以小米能有今天,在我看來與互聯網思維并沒有太大關系,臺風口的豬一說,更像是雷軍的自謙。
有人堅持認為小米的長處在于生態(tài)鏈。如果指的是通過產業(yè)鏈再造,大幅度降低產品開發(fā)周期和產品價格,那么模式的始作俑者是聯發(fā)科以及由聯發(fā)科“孵化”的中國山寨手機業(yè)。不過聯發(fā)科也沒有主張這是什么互聯網思維,僅僅把它當做一種創(chuàng)新的協作模式而已。在這一點上,小米也沒有讓我們看到新思維。
論技術,它不及華為;論制造,它不如聯想;論產業(yè)鏈,它也沒有超越聯發(fā)科。在我看來,雷軍其實從喬布斯那里學到的東西歸根到底只有一個:粉絲經濟。只不過喬布斯的粉絲經濟是因其偶像效應自然形成的,雷布斯的粉絲經濟卻是依靠饑餓營銷。
精神分析學泰斗雅克.拉康告訴我們,“人的欲望都是他者的欲望”。我們一直生活在他者的欲望中,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發(fā)現自我的欲望。小時候,這個他者是父母和老師,他們希望我們好好學習、天天向上,于是許多本來想當廚師和舞者的小朋友,也去考了大學、讀了博士,變成了醫(yī)生、公務員或工程師,始終不能找到自己的享樂;后來,這個他者換成了朋友和愛人,他們希望我們飛黃騰達、腰纏萬貫,于是本來許多人可以安貧樂道、清廉奉公的,卻在他人的欲望中不經意間變成了貪官污吏。小米毫無保留地利用他者欲望的心理哲學,用水軍的“狂歡”營造出一種強烈的他者欲望:別人都想要,難道你不想要嗎?別人都在瘋搶,難道你不去搶嗎,你還等什么呢?
十萬臺機器,三小時銷售一空,你相信嗎?在正常的手機銷售中這是不可能實現的,這只是饑餓營銷的一個效果,卻能夠放大無知者的購買欲望。小米利用互聯網時代的機器手段,把所有的購買欲望壓縮在短時間去執(zhí)行,形成一種爆發(fā)式的假象。人的思維也有視覺一樣的暫存效應,無意識將這種經過美化的“驚人”消息當成可以推而廣之的抽樣之后,便衍生出“更多時間=更多銷量”的錯覺。然而真相是,沒有更多的產量,也沒有更多的銷量,只是所有的需求被壓縮在一起得到滿足而已(遑論其中的水分)。
智能手機其實并非新鮮發(fā)明的東西,也不是互聯網思維的產物。作為個人掌上終端,蘋果發(fā)明的Newton是鼻祖;作為觸屏手機,有MotorolaA6188為先行者;A6188尚有N代后繼產品,Newton卻是消失得無影無蹤。只是后來隨著全球無線數據網絡環(huán)境的逐漸成熟,智能手機才重新獲得了突破性的成長空間。所以智能手機產業(yè)的爆發(fā)性增長并非互聯網思維之功,而是應驗了英國經濟史家阿什頓從工業(yè)革命總結出的創(chuàng)新關聯性觀點,“其中某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成為另一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前提”。
傳統行業(yè)的企業(yè)們,也別急著轉換“互聯網思維”。我知道很多企業(yè)家有互聯網焦慮,擔心自己如果不趕緊跟上互聯網思維的時髦,就可能會被互聯網淘汰。其實不然,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是被互聯網革命的對象,必須搞清楚自己在產業(yè)鏈當中的角色和位置。
通過電商,互聯網消滅了傳統的商業(yè)渠道,只剩下鏈條兩端的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,所以商場和商鋪會沒落,但工廠不會;通過微博微信和視頻網站,互聯網消滅了傳統的媒體渠道,只剩下鏈條兩端的內容生產者和讀者,所以作為廣播渠道的電視臺逐漸式微,但影視劇生產者并沒有受到威脅,所謂的“自媒體人”也不是新新人類,而恰恰就是原來的記者編輯、作家和評論家,他們的內容生產角色并沒有本質上的改變;通過Uber、專車等等層出不窮的APP應用,互聯網即將消滅傳統的服務渠道和管理渠道(比如出租車公司),剩下鏈條兩端的服務生產者(比如司機)和消費者(比如乘客)……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,一點一滴地消滅每個行業(yè)領域的渠道存在,架起廣義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通途,這才是互聯網思維建立的全新生存秩序。
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廣義的生產者,無論是司機還是設計師,無論是工廠還是餐館,抑或其他,不要相信雕爺那樣牛皮吹上天的偽“互聯網思維”,而是一如既往踏踏實實做你的產品(質量、品類、設計、創(chuàng)新)。對于生產者來說,技術革新不是互聯網時代才有的事情,而是新桃換舊符和改朝換代的正常代謝,你該怎樣優(yōu)化生產還怎樣優(yōu)化生產,只要你的產品領先,互聯網就算張著血盆大口也吞噬不了你。